當許多家長討論是否該讓孩子參加中學 補習時,常聽到的顧慮之一,就是擔心補習會不會削弱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。支持者會說補習能幫助學生釐清困難,讓學習效率明顯提高;反對者則認為,如果孩子過度依賴中學 補習,可能就不願意花心思自己主動學習。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,因此需要更細緻地分析。
首先必須承認,中學課程的內容相當龐大,數理科目抽象,語文與社會科目也要求大量記憶與分析。當孩子課堂基礎不足時,中學 補習確實能成為重要的補強措施,因為它能針對薄弱環節提供延伸講解。然而問題在於,如果家長和孩子只把補習視作「快速解決成績落差」的工具,很容易讓學生養成依賴習慣,進而失去思考與自主嘗試的動力。
然而,中學 補習並非必然會削弱自主性,關鍵在於教學方式。如果補習僅僅是照本宣科,讓學生抄寫大量資料,那麼確實容易造成被動學習。但若補習課程強調方法傳授,例如教學生如何制定複習計劃、如何用心整理錯題,甚至鼓勵在課後進行自我檢查,那麼補習反而會促進自學能力的成長。好的補習不只是提供答案,更是提供學習策略。
家長在規劃中學 補習時,可以同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,例如要求在補習後自己整理學習筆記,或運用所學方法完成自習計畫。如此一來,補習扮演的是引導者,而不會完全奪走學習主導權。換一句話說,中學 補習與自主學習並不一定衝突,只要安排得當,它甚至可以成為培養自律與規劃能力的有效助力。